蘋果為什麼是蘋果?看看科技巨頭們的名字怎麼來
目前來說,以美國為主的各家科技巨頭設計出來的產品,已經大大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、工作方式,甚至審美觀。這些產品和軟體,我們不只工作時使用,就連睡前躺在床上和女朋友聊天也使用。甚至那些最人文、最古典的行業,例如藝術,也已經改拿起平板和觸控筆,而不是素描紙。
不過,這些讓消費者如數家珍的「名字」──微軟、蘋果、Google、亞馬遜……──在它們真正開始為人類生活(當然還有巨額的資本利益)做出貢獻前,究竟是怎麼出現的?微軟為什麼被叫作 “ Microsoft ”?賈伯斯為何把那間公司稱作 “ Apple ”?以下就不妨來看看這些科技界巨人們創辦「名字」的過程吧。
一、蘋果(Apple)
據說賈伯斯說服他的朋友──蘋果的第二名創辦人沃茲尼克──將他設計的個人電腦成立公司販售時,賈伯斯正好結束修剪蘋果樹的零工。沃茲尼克開車來接他時,兩人便在車上討論該把公司取叫什麼名字。由於賈伯斯必須在隔天結束前註冊公司名稱,因此幾個小時前修樹葉的經歷給了他靈感。賈伯斯後來這麼回憶:
「當時我幾乎以水果當作主食,又剛從蘋果園回來,覺得這個名字很有生氣,消除了『電腦』的科技印象,很有親和力。此外,”Apple” 會讓公司在電話簿上的位置比較前面,超前 “Atari”(賈伯斯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當過正式員工的科技公司)。」
雖然兩人當天對於就把公司取叫「蘋果」還沒那麼篤定,因此打算掙扎到隔天下午再決定,不過到了隔天下午,更好的名字卻還想不出來,因此兩人就把公司名稱登記為「蘋果電腦」。後來,賈伯斯在 2007 年發表第一代 iPhone 後,將公司名字去掉「電腦」,成了 “Apple.Inc”(蘋果公司)。
二、微軟(Microsoft)
比爾蓋茲從哈佛大學輟學前,和他的朋友、也是微軟的共同創辦人保羅艾倫(後來在 1983 年因病辭職,逐漸淡出微軟的權力核心),經由合作販賣由 BASIC 語言撰寫的軟體,已經獲利頗豐。後來比爾決定輟學、並且搬到他們當時主要的生意夥伴──MITS 公司的總部並和他們簽定正式合約時,必須有個署名,於是保羅艾倫藉由他們在寫 BASIC 語言時的靈感,將 “Micro” 和 “Soft” 兩個詞合起來,變成 ”Micro-Soft”,不過後來他們受訪時已經想不起來為什麼會選擇這兩個詞了。
但他們回憶,這個名字雖然很早就想到,卻不太讓他們滿意,於是他們想了一堆科技味很重的詞,像是 “Unlimited”,甚至一度慎重考慮起 “Allen & Gates”(兩人名字的合體),但後來擔心這個名字會被當作顧問公司而作罷,還是起用最初想到的名字 “Micro-Soft”。公司成立兩年後乾脆也把連結號去掉,變成 ” Microsoft ”。
三、谷歌(Google)
1996 年,尚在史丹佛大學擔任博士生的佩吉與布林,開發了一項技術專案,可以更精確的分析網站與網站的排名關係,比起當時的搜尋引擎技術來得先進,於是讓兩人有了想創業的念頭。原先他們將這項技術取名為 “PageRank”,並登記在史丹佛大學的資料庫裡,後來佩吉將服務名稱改成 “BackRub”,並且將 Logo 設計成一隻大手,意思大致是「短暫的背後按摩」,比如衝進房間突然捏一下室友的肩膀,就像他們的技術能突然衝進某個網站捏走它的位址。
由於 “BackRub” 收集了大量的資料,讓他們發現自己的技術已經能爬滿網路世界,為搜尋帶來巨量的精確結果,創造一長串資料,於是他們想到了 “googol“ 這個巨數,意味著 10 的 100 次方(”1” 後面有 100 個零) 。這之後,由於一些操作上的誤寫,將 “googol” 寫成了 “google”,因為覺得也不賴,於是兩人決定改用 “Google” 這個名字並延用至今。
四、雅虎(Yahoo)
Yahoo 這個名稱作為縮寫,據說來自這段話的字首:” Yet Another Hierarchical Officious Oracle “,意指「另一種層次的非正式神喻」,這是創辦人楊致遠和共同創辦人大衛費羅,對於他們起初設置的「網路資料指南」服務的一種說法(這起初只是玩玩的),帶著自嘲的意味。不過後來他們更喜歡解釋說,這是《格烈佛遊記》故事裡的一種智能低下的「馬」(異生物),粗魯愚蠢,只能做低下的工作或宰來吃。由於覺得自己的科技公司帶著這種不拘小節的奔放感,因此他們決定使用這個名字。
五、亞馬遜(Amazon)
貝佐斯在 1994 年、他 30 歲之際,早已經因為在華爾街的工作取得成功,賺夠可以退休享樂的錢。不過當時網路行業正興盛,為了避免自己錯過這行、為人生留憾,因此他開始寫一個「網路電子零售書店」的商業計劃,並且在開車旅行時完成它。和賈伯斯一樣,貝佐斯希望公司名稱的開頭必須是 ”A”,好在電話簿上的位置奪得先機,同時在網路搜尋也一樣,於是他開始翻字典,看看有什麼 A 開頭的好單字。
最後他發現了 “Amazon” 這個詞:一條位於南美洲、地球上流域最廣的巨河(而且比其餘的大上十倍!)。由於覺得這名字既有異國風情,又很獨特,此外氣勢也很夠,就像他的商業計劃一樣,因此貝佐斯便為公司取了這個名字。
六、索尼(Sony)
在 1945 年,具技術背景的創辦人井深大在戰後有如廢墟的東京成立時,公司名稱還只叫「東京通訊研究所」,後來,井深大邀請海軍同僚、具有「盛田酒廠」繼承權的盛田昭夫加入公司,才改名為「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」,起初公司營運得並不順利。
50 年代起,由於電晶體收音機開發成功,公司才開始發跡並國際化,逐漸大獲成功。然而,負責行銷事務的盛田昭夫在國外時,發現「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」這名字翻成英文實在太冗長,因此在考慮了 “Sonic” 一詞為收音機產品命名後(據說這時也考量過一個拉丁詞 “Sonus”,意指為聲音),兩名創辦人決定結合 “Sonny Boy” (有可愛、帥氣這類的意思)這個詞,將公司取名為 “Sony”。
七、三星(Samsung)
「三星」一詞在中文除了明顯的音譯,也包含意譯的部份,因為 ”Sam” 與 “Sung” 在韓語合起來正好也是「三顆星星」的意思,前者略帶「強大」之意,後者則隱含閃亮的意境。在 1938 年,創辦人李秉喆大約是以某種期許的意味,才以這個名字成立三星商會。他大概也沒想到,當時以魚乾、蔬果為主要業務收入的小公司,70 年後會成為年營業額突破 3000 億美元的現代化集團。
八、臉書(Facebook)
臉書的名稱由來其實挺實在,就和現在不少新創公司會選擇諧音、結合常用字詞的方式(例如 Flipboard),讓受眾快速了解自己在做些什麼。”face book” 一詞,源自美國大學校園常見的一種通訊錄的名稱。這種通訊錄包含照片與聯絡方式,用途是發給新生以及新科教職員,讓他們能快速認識學校成員。
起初,馬克札克柏在哈佛大學宿舍寫出一個程式,只是將 “face book” 裡的照片上傳,讓其他人可以從兩張照片中選出比較正的女生或帥的男生。雖然很快就被哈佛校方下架(因為流量爆炸),也引起部份學生出於隱私理由的抗議,但是卻收到更多人希望能從中得到進一步社交功能的要求。於是之後札克柏便繼續研發相關功能,並以 ”face book” 為靈感,將網站命名為 “thefacebook.com”,日後正名為 “Facebook”。
九、Twitter
作為一種類似網路「簡訊」的服務,創辦人傑克多西後來受訪時說,本來公司是把 “Status” 作為內部專案名稱,同時沒有為它命名(因為也還沒有明確的產品走向)。但後來他們想創造出一種「不斷騷擾朋友、讓他的手機一直震動」的感覺,於是他們想出了 “Twitch”,意為抽搐或痙攣,不過又覺得這個詞不夠精確。後來他去 t 字部翻字典時,發現了 “twitter” 這個詞,有「小鳥啾啾叫」、以及「微弱的脈衝訊號」兩種意思,因此便決定以這個詞為產品命名。
◎圖片來源
◎資料來源
◎資料來源
◎資料來源
◎資料來源
◎資料來源
◎資料來源
◎資料來源
文章來源出處:YAHOO奇摩科技新聞
留言列表